1号团队

官方合作招商-1号团队

联系方式:站内留言

友情合作

  • 当前位置:首页 > 天辰4 > 正文

    关于德的名言古文孔子

    摘要: 本站提供注册、登录、开户、咨询、APP下载等服务。平台拥有合法营业牌照,正规经营,公平公正,24小时在线客服随时为你服务。孔子道...

    本站提供注册、登录、开户、咨询、APP下载等服务。平台拥有合法营业牌照,正规经营,公平公正,24小时在线客服随时为你服务。

    孔子道德的名句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名言都不陌生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你知道什么样的名言才能算得上是优秀的`名言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孔子有关道德的名句,欢迎大家分享。

    孔子道德的名句 篇1

    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8、过,则匆惮改。

    19、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5、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6、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2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孔子道德的名句 篇2

    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放于利而行,多怨。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5、礼之用,和为贵。

    6、有教无类。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8、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9、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0、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1、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13、巧言乱德。

    1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5、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6、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8、过,则匆惮改。

    1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孔子道德名言语录有哪些

    孔子道德名言语录有哪些?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希望对你们喜欢我的分享。谢谢阅读支持。

    1.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2.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5.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6.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7.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

    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9.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10.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11.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吮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吮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12.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13.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14.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斜,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15.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16.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17.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18.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19.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2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耍孔子常以“吮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21.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22.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23.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2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25.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26.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27.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道德名句语录

    孔子道德名句语录

    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8、过,则匆惮改。

    19、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5、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6、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2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孔子道德名言

    1、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geyan123)信以成之。君子哉!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1、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7、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8、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20、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1、过,则匆惮改。

    22、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3、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5、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关于德育的名言

    1、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8、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9、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10、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1、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未知生,焉知死?

    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6、知耻近乎勇。

    17、放于利而行,多怨。

    18、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0、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2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2、朝闻道,夕死可矣。

    23、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24、不学诗,无以言。

    25、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7、德不孤,必有邻。

    28、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29、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3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3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3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8、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9、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发表评论